
会员
当代文本诗学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4 20:23:50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立足现代性视野,深入细致地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本诗学存在形态及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各形态文本诗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及其相互间复杂关联,并进一步剖析了当下中国文本诗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态势。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规范当下中国文学研究极具启发价值,能够有效避免“脱离文本、直奔主题”的不良批评之风。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研究(1919—2019)
与中国古代诗歌、小说、戏曲在域外的译介与传播相比,中国古代散文的域外译介较少系统研究。本书在以法语为载体的文化系统中,考察中国古代散文1919—2019年间在法国的范畴界定、文本选择、接受阐释和传播效果等基本情况,分析复杂译介与传播现象之间的关系,探究百年间其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脉络、功能特征和运作机制,以及从政治到审美、从边缘到热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向。文学17.2万字 - 会员
《史记》篇章连接标记研究
本书对《史记》篇章连接标记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篇章功能的角度,将《史记》篇章连接标记分为“篇章逻辑连接标记”和“篇章功能连接标记”两大类型,注重揭示不同类型的篇章连接标记在篇章信息组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考察了《史记》篇章连接标记产生、发展的情况及规律。文学17.2万字 - 会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形象的叙述与想象研究(1978—2016)
本书将中国城镇化以来(以1978年的农村改革为开端)有关农民形象的文学叙述及相关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究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如何对农民形象展开想象,讨论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本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作品中围绕农民而展开的人物设计、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与生成文本相关的历史语境、思想文化、意义结构等同样是本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六类农民形象及其相关叙述的分析,本书试图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叙事逻辑,文学27.3万字 - 会员
解构批评的形态与价值研究
本书主要对解构批评的基本形态及其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具体包括对解构内涵的分析研究、对解构批评“史”和“论”两个层次上的把握、对解构批评范式的探究,并相对集中地探讨了解构批评的文学观、文本观、批评观、语境观等等。而且,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形态,本书还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对其进行阐释或说明。当然,对于形态的梳理只是本书的一个构成部分。另一个重要的部分,集中体现在对这一批评理论的评判,以及对文学32.4万字 - 会员
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批评家
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离不开批评家的鼓励与鞭策,本书采取“以人带史,以史引论”的方式,选取国内10位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文学批评家黄鸣奋、欧阳友权、陈定家、单小曦、周志雄、马季、邵燕君、夏烈、许苗苗、肖惊鸿,通过对他们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的分析,展现他们的学术贡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揭示中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水平和学术贡献。本书以批评家个体的批评实践入手,通过个体的批评症候获得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理文学21.2万字 - 会员
网络写作新文类研究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消费文携手改变了文学的观念,为新文类的出现打造了全新的文学场。一方面,网络写作呈现出迥异于传统纸媒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和评价方式,从宏观上为文学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另一方面,网络写作提供了新的话语资源和言说方式,这可以从网络新文类的大量写作实践中得到验证。文学22.8万字 - 会员
鲍·艾亨鲍姆文艺思想研究
鲍·艾亨鲍姆是20世纪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既从共时角度横向比较艾亨鲍姆与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形式论学者的共性和差异,探究其对形式论诗学的独特贡献,又从历时角度纵向梳理艾亨鲍姆在不同时期阐发的文艺理论,探寻其晚期实现超越形式论诗学的内在逻辑。本书不仅指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并不标榜所谓的“唯形式论”,而且评析了艾亨鲍姆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论的影响。文学18.2万字 - 会员
清初计东文学活动与文坛生态
计东(1624—1676),字甫草,号改亭,江苏吴江人,清初诗人,古文家。七岁能文,年十五补诸生,文誉日高,尝以王猛、马周自比。甲申之变(1644),著《不共书·筹南五论》上史可法陈说南都攻守之策,“可法奇之,弗能用也”。南明亡后,不愿应举,闭门苦读经史。入清后因贫无以养,于顺治八年(1651)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顺治十二年(1655),贡入太学。顺治十四年(1657),举顺天乡试,名动京师。顺治十文学32.7万字 - 会员
解构批评探秘
德·曼,米勒、哈特曼与布鲁姆四位美国解构批评家,常被称为“耶鲁学派”,其学术理路既相通,又不乏差异和个性。他们关于文类、文学、批评、理论、修辞、叙事、阅读、文学史、意义、伦理、政治等重大问题皆有独到思考,对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本书深入探究了解构批评家们这些极富洞见的理论观点与批评实践。文学11.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