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顿悟的时刻
张悦然更新时间:2020-08-03 14:20:27
最新章节:第18章 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顿悟的时刻》是张悦然精心写给所有阅读者与创作者的小说课。涉及读书与写作的种种疑问:是什么促使作家动笔写一篇小说?是什么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始了思想的跋涉?大众小说为什么能感动更多的人?次要人物为什么同样要丰满?全书拆解60部小说文本,梳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属于作家的秩序,用有限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与他人,跨过生命旅程设置的层层路障。同时全面剖析与解读了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门罗等五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凝视当代小说家笔下的爱怜与伤痛、冷酷与慈悲,帮助我们找到身处之地在时空中的坐标,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阅读和写作变得更加个人化,回归至一种需要,一种本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循着小说发出的光芒,发现自身的遗失之物,并用读和写再次赋予其生命。
品牌:磨铁数盟
上架时间:2020-06-22 00:00:0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磨铁数盟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悦然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鲁迅北京交游研究
本书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论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政治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鲁迅在北京城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各种交游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呈现出一条鲁迅从教育部官员到新文化人,再到高校教师、深受青年敬仰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发展脉络。文学18.4万字 - 会员
“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文学39.5万字 - 会员
西南大后方诗歌创作生态研究
西南大后方诗歌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背景下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借鉴文化生态学思想和文学生态学方法,将西南大后方诗歌文学生态的考察分解到诗歌创作活动要素之中,力图呈现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生态图景。文学20.5万字 - 会员
传统七言古诗体制及其演变
古人所谓“七古”,除了真正的七古诗外,还笼统地包含了七言转韵律体、七言一韵新体、七言拗体三大类。有鉴于此,本书特将以上四类研究对象合称为“传统七古”,而有别于“真正的七古”。本书大量运用统计分析和罗列举证两种方法,对传统七古的体制及其演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观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察每一种体制要素的分类、发展和特点。二是厘清七古体制若干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纠正一些与传统七古体制有关文学24.3万字 - 会员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研究
本书研究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既梳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之历史,以文献呈现新诗传播接受之特点,又深入论证传播接受与经典化之关系;既研究新诗批评和选本塑造经典之特点,又对新诗史著作叙述、指认新诗经典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论证,由此总结新诗经典化特点、规律,反思新诗创作。本书历史梳理与理论思考相结合,是该领域重要专著。文学19.2万字 - 会员
中日现代诗歌比较
本著选取启蒙诗歌、象征诗歌、左翼诗歌、中国现代小诗与日本俳句的审美勾连、20世纪留日潮与中国新诗艺术形象共振等诗坛重大文学现象,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中日现代诗歌频繁影响与交融的历史事实,探寻双方文学现象表层下的文化动因和变异。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和日本共时性和历时性文化语境中的诗坛景观进行考察,探讨文学与文化差异,刻画中日相互作用下的文学沟通和交流所形成的文化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圈文学18.8万字 - 会员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
本书对美国生态批评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进行历时梳理,提取出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基础性范畴——“环境”,进而以小说、诗歌、戏剧、非虚构作品中的“显性/隐性环境文本”建构美国少数族裔“环境文本库”,从中选取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从“环境与地”“环境与性别”“环境与国界”等维度,全面系统地发掘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生态思想。文学23.1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初始建构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初始建构》在宽阔的历史语境中以影响较为深远的中国现代经典作家的小说代表作为解读对象,分阶段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初始建构过程和叙事特点。文学20万字 - 会员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十四辑)
本书分为“专人专书”“校勘辨正”“儒学新论”“儒藏讲谈·青年学者论坛”四个部分,收录《沈钦韩遗文辑存》《从三科九旨论大一统义》《正俗之间——谈谈俗字及与古籍整理之关系》等文章。文学32.3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文艺鉴赏学举凡
本著研究文艺鉴赏活动发生与发展、鉴赏主体的期待视野、鉴赏客体的审美特征、鉴赏过程的审美描述和上品文艺鉴赏的实现,系本领域十分罕见的系统研究专著。适合海内外广大文艺爱好者阅读;该作者还被业内诸多学者视为文艺鉴赏学研究第一人。文学理论25.1万字 - 会员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
本书以对比语言学、语料库翻译学及译者风格研究理论等为基础,采用实证方法对莎士比亚的四部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粱实秋和朱生豪汉译本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定性对比研究。研究视角包括词汇密度、句长、特色词、高频词等词汇特征以及“被”字句、“是……的”结构等句式、文化意象等。研究充实了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文本特征和译者作风格描写范式,证明了两位译者的现有风格定论,深文学理论13.4万字 - 会员
蒙太奇旋涡中的解离—联聚—整体性
本文出发点在于探讨蒙太奇与德布林“整体性”思考、主体性批判、语言哲学以及和他的小说诗学之间的关系,旨在扬弃“蒙太奇源自电影摄影术”的陈词滥调。颠覆性的假设需要有另类的理论视角,借助德布林和中国道家哲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与作家同时期其他思想家的哲思相通性,文章将庄子的“卮言”锐化为一种理论工具,一反常见的以西方理论指导中国文学现象的普遍做法,逆向性地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去剖析一种典型的西方现代文学理论19万字 - 会员
十四行体中国化论稿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经历了早期输入期、规范创格期、变体探索期和多元发展期,其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汉语十四行诗。诗式跨语系移植,一般都要经过原样式拿来、中介物沟通和新样式诞生,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借环节是作品翻译、理论介绍和作品创作,中国诗人通过以上转借环节推进了十四行体节奏模式、乐段结构、建行方式、诗韵组织和诗组结构的中国化,推进了中国新诗体和新诗律的建设,十四行体中国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文学理论34.5万字 - 会员
解构批评探秘
德·曼,米勒、哈特曼与布鲁姆四位美国解构批评家,常被称为“耶鲁学派”,其学术理路既相通,又不乏差异和个性。他们关于文类、文学、批评、理论、修辞、叙事、阅读、文学史、意义、伦理、政治等重大问题皆有独到思考,对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本书深入探究了解构批评家们这些极富洞见的理论观点与批评实践。文学理论11.1万字 - 会员
文学的扎撒
本书收集了徐兆寿自1990年代以来的部分文学评论作品,共分为四辑,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评论,另一部分则是上具体的文学理论阐释。这些文章老师在公开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论伟大文学的标准》等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学的困境与超载》等文章曾引起文学界的议论,《从诗到信仰:张承志的文学世界》《批评的维度》等文章获得过一些文学奖。徐兆寿的文学批评,大部分都带着强烈的生文学理论14.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