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二版)
更新时间:2020-05-28 18:26:59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该书2010年出版第一版后,几年内已经重印五次。该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分总论(基本概念、经典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传播的系统论视野、传播的社会功能、控制研究、信息与符号研究、媒体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章节。
上架时间:2019-07-01 00:00:00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网络新闻翻译的专业规范:一种基于信息结构分析的跨学科探索(日文版)
本书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大胆引入信息传播的新视点,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变化情况,尝试性地建构了宏观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介观的信息论与微观的翻译技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翻译理论框架——网络新闻翻译的专业规范。同时,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由字、词、句到语篇、由语言形式到信息符号、由例句的主观分析到客观的信息测算等的多个突破,从而发现了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的网络媒体自身的翻译规律。社科19.1万字 - 会员
媒介文化研究(2019年第1辑)
《媒介文化研究》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是发表媒介文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前沿研究成果的专业集刊,旨在关注国内外媒介文化的前瞻性、前沿性理论与实践问题。书中主要设有媒介文化理论、媒介与流行文化、城市文化、文化研究前沿视点、媒介与社会心理、影视文化批评等栏目。社科14.1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媒介平台与传播效果:实证研究取向
本书精选作者近十年来在新闻与传播各领域的定量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涵盖新闻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系统性地收集、分析数据,并从中研究传播的效果与趋势。社科11.3万字 - 会员
明代洪、永年间出版与文学关系研究
本书在充分考察洪武、建文、永乐时期出版情况、出版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出版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属于跨中国印刷史、古籍版本学、明代文学史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具有鲜明创新性。本书不仅从宏观上统计了洪、永年间出版书籍种类,还就出版成本、各地出版业水平差异等问题展开专题探讨,更从出版的角度考察文学,分析了宋濂、高启、闽中诗派等若干典型个案,为观察当时文学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具有一定方法论意义。社科26.7万字 - 会员
萨特的媒体实践文学与大众传播思想研究
本书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总结萨特后期(1945~1980)发端于《什么是文学?》的大众传播思想,即面对“读者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形成关于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言说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现代》杂志的实践文学活动,即通过媒体机构、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学产品特色。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深化为“什么是文学性”的学理思考,萨特后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因素,关注文学性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实践社科23.7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
本书以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为基本问题,采用网络民族志和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对社交媒体环境中的口语传播实践形态进行梳理,图文并茂,论述深入,对提升社交媒体用户的沟通能力、建构社交媒体用户的多维社会身份、建立社会公共空间新型连接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社科15.6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报刊史的底色:近代中国新闻界与社会
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群体,探究新闻界结社、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维护职业公益等组织行为,展现近代中国新兴职业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及其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制约关系。社科16.9万字 - 会员
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
本书是在影视媒介语境下探讨跨文化传播现象,以案例分析为依托对国内外影视媒介中的跨文化实践与理论进行梳理分析。首先,对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了影视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特点,强调影视媒介的特性及其与跨文化传播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基于丰富的影视媒介案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逐一分析了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文化价值体系、文化霸权、文化偏见、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文化融合、文化认同、跨文社科17.7万字 - 会员
北京城市形象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路径选择研究
作为首都,北京在运用和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塑造城市形象、推动文化发展和增强软实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承担着文化发展和增强软实力的传播重任。本书城市传播中信息传播渠道——“媒介”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与互动,关注和讨论了如何在日常传播及重大活动中选择、利用适合北京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体,以实现有效的媒体组合。社科12.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