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新闻业的救赎
彭增军更新时间:2019-11-08 19:56:31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全面阐述新媒体生态下,新闻生产所受到的冲击、困境与对策。内容包括12个话题:1.新闻专业主义的生与死。2.新闻生产方式的改变。3.再造新闻编辑部。4.记者的五个角色。5.内容何以为王。6.新媒体时代的受众。7.新媒体伦理困境。8.新闻的盈利模式。9.媒体融合。10.公众与公民新闻。11.全球化与文化冲突。12.新闻的未来。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8-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彭增军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从书籍到报刊:晚清文人的书写转型研究
在漫长的书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立言不朽”“文质彬彬”“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刊媒介的崛起引入新的价值尺度,引致文人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书结合媒介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和权力博弈,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与书写”之关系做出诠释性理解。社科20.5万字 - 会员
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
本书是在影视媒介语境下探讨跨文化传播现象,以案例分析为依托对国内外影视媒介中的跨文化实践与理论进行梳理分析。首先,对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了影视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特点,强调影视媒介的特性及其与跨文化传播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基于丰富的影视媒介案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逐一分析了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文化价值体系、文化霸权、文化偏见、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文化融合、文化认同、跨文社科17.7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泛内容变现:未来传媒商业模式探研
媒体转型中既有传统模式的消解,又有新生的跨界业务融合生成。在这种消融的环境中,传媒行业何去何从成为业界和学界探讨的热点。本书在回顾中国传媒业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纸媒当下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机遇,最后从经验和学理两个维度对传媒未来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和展望,这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容建设和运营创新给予了启示。社科10.6万字 - 会员
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2020)》以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IME)为核心,联合国内学界、业界、政府部门等众多专家编写而成。本书针对中国传媒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积极探索传媒内容生产创新、传媒市场发展、传媒新业态、传媒规制、学术教育等层面的问题,深入挖掘2019年中国传媒经济的年度热点、最新动态、创新业态,并对2020年传媒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展望。社科20.8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媒介文化论
本书主要包括媒介文化理论、媒介与文化认同、媒介与政治传播、电视文化批判、新媒介与亚文化、媒介时代的性别图景等内容,涵盖不同媒介形式的观察与分析。社科21.3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报刊史的底色:近代中国新闻界与社会
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群体,探究新闻界结社、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维护职业公益等组织行为,展现近代中国新兴职业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及其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制约关系。社科16.9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海外华文媒体与想象共同体构建
本书主要围绕海外华文媒体的社会互动与文化想象功能,及其构建华人想象共同体的实践进行研究讨论。全书梳理海外华文报刊发展历史、现状,介绍新时代背景下华文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并对海外华文传媒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设想。社科15.9万字 - 会员
新诗海外传播的当代性反思
《新诗海外传播的当代性反思》主要研究了新诗的海外传播情况,并从当代性的角度对新诗海外传播进行了反思。作者推崇杜威的一个说法:“宣布某事并不构成传播,即使大声强调也不行。传播是创造参与的过程,是将原本孤立与独特的东西拿出来共享的过程;它所取得的奇迹部分在于,在传播时,意义的传达不仅将肉体与意志提供到听话者,而且提供到说话者的经验之中。”传播绝非单向的宣传,若无他者自主选择,绝无传播可言。传播是一个互社科23.7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散
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发展存在若干问题。本书对CMMB、TD-SCDMA、HTML5等新媒体技术标准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深度访谈,探寻对新媒体技术标准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其影响过程,并讨论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新媒体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的策略与建议。本书对规管部门和创新机构、规管系统、行动者、运营商等方面的参与者提出了建议,对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优化与持续性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社科14.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