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30 18:02:58
封面
版权信息
献词
上海文学批评的青年力量——述而批评丛书第二辑序
自序
文之革命
刘师培“正名”思考的乌托邦瞬间
一、“正名”与晚清变局
二、“民”的“正名”:《中国民约精义》中的语言、翻译与政治
三、“物名溯源”与“起源”的政治
四、“正名”与“乌托邦”的政治
五、章太炎与刘师培的隐匿对话:从方言问题说起
六、“复古”时代的终结、“活”的声音及其他
附录:“正名”与刘师培的“文学”观
革命、寓言与历史意识——论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
一
二
三
四
革命之文
自然历史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风格”政治刍议
一、风格里的政治
二、作为“生”之“态”的社会主义
三、结语
字里行间的“时势”——研读李准
一、“时势”与“文学”:以李准为方法
二、《没有拉满的弓》与“社会主义经济人”的寓言空间
三、时势中的“李双双”
四、“法”“权”缝隙中的《瓜棚风月》
五、结语
革命韵脚、政治血气与社会主义英雄人物的感性显现——《雷锋之歌》新诠
一、解释的困难与契机
二、政治抒情的复活
三、《雷锋之歌》的三重韵脚与自我—集体姿势
四、结语
当代的考古
后革命时代的历史意识——读解《白鹿原》形式的“内容”
悬置移情的写作与上海经验的呈现方式——关于《繁花》的琐思
“野蛮”地纠正“人间消息”——《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与再造当代文学的可能性
一、从“虚弱”与“倦意”再出发:“李作家”的“下乡”/“嵌入”
二、朝向“李作家”的漫长迂回:风格抑或征候
三、《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作为“野蛮的纠正”
四、“朋友”:新的情感、新的严肃性